10/20/2020
读书而感(短)
我真的认为作者的经历十足的帮他如此翔实生动地刻划出了男女主人公。小说中人物间极其口语化的对话,以人本性为线索展开的故事,以及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口吻总结小说中时代的特点,造就了它的不凡。
读书,总结,思考,读书,总结,预见……
历史是按照某种规律以不同的面目重复出现的,与其说这是社会规律,倒不如说是某种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扭曲表现吧。
10/12/2020
秋日记事两则
2020-09-15
这天晚上从幼儿园回来的小朋友主动向我讲述了他在幼儿园的一天。两年之前刚入园时我曾希望他能够每天花三十秒到一分钟讲讲他在幼儿园的故事,而我则把他录下来。奈何他从来是闭口不谈,我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如今他主动开口说出了自己的一天,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尽管每天记录他口述幼儿园一天的想法已经成为泡影。
2020-10-11
这天很少看电视的我们开了电视,18:00 开始某个台开始了整点新闻,我说还是找点儿适合你的节目吧。随即给他看了体育新闻,小朋友似懂非懂的看了半小时,期间甚至还端着饭碗做到沙发前。对于这种极少出现的“坏习惯”,我还是做无视处理了。
后来换到纪录频道,正在播埃塞俄比亚小朋友上学故事午间取水的片断。我把饭桌前的小朋友喊来,“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喝水的,你还要不要浪费水。”
小朋友居然也聚精会神的看完了半小时的短片,洗锅后我问他刚才讲的什么,他说他看到了兔子(其实是节目间插播的精彩纪录瞬间中的松鼠)。小朋友要我帮他找之前看到的带大球球的画面(如果我没记错,大概是CCTV9的宣传片中的一段),我没找到。不过倒是在回放中无意找到了今晚的父与子教育福利。
这是另一部纪录片,中文翻译为《垃圾场中仙乐扬》,原文为“Landfill Harmonic”,纪录了巴拉圭垃圾填埋场附近的人们将垃圾变为乐器并带领青少年学习音乐并影响世界的故事。看着小朋友精神头不错,也没有厌倦情绪。我就按照纪录片的进度给他介绍背景故事。比如巴拉圭在什么地方,片中出现的三位大师(B,M,B)是谁,都听过他们什么音乐,他们的故乡又在何方等等。
我一边以片中故事中艰苦环境下追求梦想为例,一边复述片中一些让我内心共鸣的对话,想以这种方式提高他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恒心。看小朋友的表现,大概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期间问我,“你会做乐器吗,下次咱们也留点儿桶、纸什么的做一做”。我如实回答我做不到,做乐器是件很精细的工作,并希望他珍惜他手里的乐器。
片子不短,屋子里的第三人过来强行关掉了电视,理由是小朋友中午没睡觉,已经睡意十足了。
我看了看,也许如此吧,罢了,兴致未减的我在小朋友洗漱间给他播放了片中演奏的 K525 Ein Kleine NachtMusik,BWV 1007 以及 Op. 125 Choral Symphony 最后的合唱部分。没记错的话,上次专门给他播放的时候好像还是他咿呀学语的时候。
躺在床上问我,”带口字的下为什么也念下?”,我说这个叫形声字,有很多字的发音是源自其中部分字的发音的。小朋友随即说:”那上再加上口字,也读上“。我想了想确定没有这个字后就附和他说,这个字倒没有,字的发音规则比较复杂,慢慢了解吧。
总的来说,我并没有特地去教他什么,我也反对学前教育。但这些平日中漫不经心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施加影响的教育方式,确是我所追求的教育。这样的好处是小朋友不会感到多少压力,而能快乐的了解、学到或记住不少常识,和以后书本上不太注重但值得记住的知识。
目前而言,大概最重要的还是树立小朋友的好习惯,还有注意力的培养,学会做个好听者的培养,还有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后两个也正是我极其欠缺的。
跟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人共同生活是件不易的事,每当照着脑海中瞬间闪出的旋律拨几下琴弦时,另一边却常常传来那刻板刺耳的语言:“烦死了,能不能別弹了?”用一句下午从出租车司机那里听到的俗语来结束吧,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