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们两个的几句对话让我思绪万千,总不舍得把这瞬间得到的想法忘掉,因此今天决定记下来吧。
首先回顾一下对话。
晚饭后我在洗碗,早先从冰箱拿出的西瓜在我的身边灶台上。他站在厨房门外跟我说:“爸爸,我想吃西瓜”。
“好的,等我洗完碗,大概要5分钟“,我接着说,”5分钟要数三百下的,你数好了就可以了。“
”一百,二百,三百,数完了。”
我惊讶到笑了出来,“好吧,你数对了,现在切西瓜,还需要5分钟。”
还没等我说出要数三百下,身后传来了回答: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
“好了,马上切好。”我只能这么回答了。
我为什么会惊讶到笑出来呢?要知道,在这之前或者是我写这短文的今天,他最多也只能完整数到20。所以当他一百、二百、三百的数时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而更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可以把百当作一个量词看待,而不是数词。也就是说跟数1,2,3,一只,两只,三只这样一样。对于成年人甚至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如果你让他数数,我想除了玩乐情况外,正常情况下多数是要1,2,3,4这样数下去的。因此这种不寻常的数数方式让我惊讶一笑也是在所难免了。
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要表达他有多聪明,而是另一个方面,就是这个方面让我决定把它记下来。
这就是思维方式。在我看来,对多数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见识的增加,人会逐渐的给自己的思维方式套上一个外罩。在你思考问题时永远会把自己罩到其中,用数学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思维的定义域吧。你或主动、或被动,或有意或无意的都要把你的思维方式所在其中。
我记得在读硕士研究生时,当时正在上一节专业课,老师让我们一起讨论,大概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每个产品的重量是相同的?我大概是头两次回答中都说是温度,而在此中间我的同学的一个回答已经是近似正确了,可我还是说是温度,好在老师的耐性不错,坚持让我们继续想想。现在庆幸的是当时的老师耐性足够,否则遇到我这样的学生,大概是要沉下脸准备发火的吧。我不明白为什么当时我不能再想想别的方面,为什么要固执的坚持好几遍已知错误的回答呢?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的,我把我不自觉的锁到了我的思维定义域中了。
但是对一个快到3岁的儿童来讲,这种定义域却是不存在的。你永远想不出他会怎样进行回答。当他的回答出乎你的意料时就不免让你惊讶而又想发笑了。
问题在于这种思维的定义域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在形成过程中,又是什么因素会加速它的形成呢?
夜已深,限于写作能力,我无法短时间内把我的想法全部写出来。但有一点我觉得是要注意的。那就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面对他的回答、想法,我们绝不能不假思索的按照我们已有的定义域去评价、判断,不要让他知道这样就是错的,这样就是对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简单说就是不能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这样他那无穷大的思维定义域也许才能继续保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