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9/14/2020

庚子失业记录

 去年国庆假日最后一天返回准备上班,在火车上接到了同事的电话。大意是第二天先不用去上班了。对此我并没有感到太大意外,因为从前年到去年的一年间,我们始终是时上时休的状态。有些可惜的是如果能得到通知,那我就可以多在家待些日子了。

不过这次的休息与以往不同,这次终于到了作失业结算的时候,那是这次休息2个月后的事情。原计划新年后继续寻找工作的我也因不可抗力的原因延续了失业状态。当然不可抗力绝不是找不到工作的缘由,更不是借口。只是自己还是没有认清要(能/想)做什么罢了。

从火车上接到的电话,到现在,共过去 343 天,大概11个半月。
时而持续的焦虑和彷徨,时而琐事解决后又是短暂的欣然,甚至某天夜里觉得自己快要抑郁,但接着又提醒自己要乐观。好多次半夜醒来睁眼看到有东西在周围飘过,竟也会情不自禁的举手去试探,无果后倒头继续熟睡。

记得初(高)中时我一位同学跟我说,其实我觉得你应该学文科。当时的我语文考试总得不了高分,政治课满满的厌烦情绪,对文科的看法也颇有偏见,这种偏见情绪大概是来自于家庭、社会还有自己的道听途说吧。因此对他的这一提议只做耳旁风了。

多年后我这个理科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偶然在一次下班的班车上,我意外的开始了“文科”素养补充历程。这种补充一直在持续,因为我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我这种素养的缺乏,配以自身的性格特质,对我本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还是回到一开始的叙述上,在这过去的十一个月,在闲暇中,我又读了一些书。

1. 《喻世明言》,冯梦龙,自认为这是一本通过千奇百怪的古代社会故事来让读者保持思想清醒的书
2. 《出使九国日记》,戴鸿慈,198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跟随清末大臣出国日记了解世界,科技新术语出现在了文言文中
3. 《我的前半生》,溥仪,1982年,群众出版社,从作者的自述中去了解作者和那个时代
4. 《朗读者》,本哈德·施林克著/钱定平译,2014年,译林出版社,之前已看过同名改编电影,拿来读读原著,意味深长
5. 《三国纪》,易中天,2016年,浙江文艺出版社,这个系列看了好几册,这是其中之一
6. 《魏晋风度》,易中天,2016年,浙江文艺出版社,通过读本书刷新了我对两晋的了解
7. 《Lady Almina And The Real Downton Abbey》,The Countess of Carnarvon,2011,Broadway Books, 通过英国现代贵族家族往事了解历史
8. 《挪威的森林》,村上村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次看日本小说,这个年龄去看这部小说,感觉恨晚
9. 《源氏物语》,紫式部著/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是读的第二本日本小说,丰子恺的翻译流畅传神,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代日本。有不少人说起这部著作,会跟曹雪芹的《红楼梦》来个比较。幸运的是我没有读过《红楼梦》,所以不会受因比较而带来的偏见的干扰
10. 《敢问路在何方》,杨洁/王崇秋,2018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了解拍摄电视剧《西游记》的苦与乐
11. 《言归正传》,单田芳,2019年,工人出版社,最喜欢听他的评书,读读他的经历向他致敬
12. 《我为〈西游记〉作曲》,许镜清/卢嘉群,2016,花城出版社,CCTV版本《西游记》的作曲许镜清讲述自己的故事
13. 《傅雷家书》,傅雷,2018年,三联出版社,傅雷的译著还没读过,此前唯一的了解是杨绛的一篇回忆文章,读后收获不少,那句“……听不听由你,说不说由我……”的教子态度,我是记住了
14.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年国运家事纪实》,李锦,2015年,中国言实出版社,亲身经历告诉人不管在什么环境,都要有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态度还有清醒的头脑

除此之外,尚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半途暂读的书:
1. 《中国通史》,吕思勉
2. 《How to speak and write correctly》,Joseph Devlin,1910,The Christian Herald
3. 《聊斋志异》,蒲松龄
4. 《War and Peace》,Leo Tolstoy/Translated by Louise and Aylmer Maude,  Simon & Schuster
5.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Aaron Coopland,2011,Signet Classics
6. 《浮生六记》,沈复,2017,浙江文艺出版社
7. 《警世通言》,冯梦龙
8. 《爱弥尔》,卢梭著/李平沤译,2016年,商务印书馆
除2,6外,这么一看,都是因为部头太大、语言水平不够不过硬而暂停的。2 的内容不长,但需要实践,6 则是版本糟糕,后人的画蛇添足导致读了几则后兴致索然。

以上寥寥几行,竟也费了不少时间。要想准确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只有继续多练习写作这唯一途径。少壮不努力。

No comments: